产业研究
  

2015-11-22 钱力 广电独家

 

去年全国电影票房止步296.39亿元,离300亿大关仅一步之遥。而今年9月初票房就已过300亿大关。截至11月15日,全国电影票房约为381亿元,全年票房超400亿不是梦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前三季度破亿影片62部,其中国产影片数量力压进口片,票房份额达到了61%的高值。更为可喜的是,中国影市步入量质齐增的阶段,出现了一批高票房与高美誉度并存的国产影片,如《捉妖记》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《夏洛特烦恼》等。一时间,人人都成了国产电影的“自来水”。

 

 

现在距离2016年还剩不足两个月,在等待400亿票房的同时,不妨来数一数这些幕后英雄。

 

跨界人才、跨界IP构成电影新力量

 

今年4月,由动作演员跨界担任《战狼》导演的吴京着实大火了一把。曾几何时,当“电影殿堂”的称谓还没有变成“电影市场”或“电影行业”时,电影导演还是个高不可及的行当。而如今,各行各业人才都来“跨界”拍电影。

 

 

 

据统计,仅2015年跨界执导电影的就有陈建斌、张嘉佳、何炅、大鹏、落落等十多人。他们有的是演员,有的是主持人,还有的是歌手。这个战绩璀璨、豪杰辈出的跨界导演群,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才新力量,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。

 
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指出,跨界导演在原来的岗位、原来的工作中是最直接面对消费者的,这使得原来高居象牙塔的电影人有了直接面对市场和观众的机会,电影人越来越接地气。

 

不止是人才的跨界,其他行业的资源也正在作为IP产品被“移植”到电影中。本年度最火的两部喜剧电影《煎饼侠》和《夏洛特烦恼》都可谓跨界之作。《煎饼侠》的创意源自网络剧《屌丝男士》,《夏洛特烦恼》改编自开心麻花团队的成熟话剧作品。

  

 
音乐IP跨界成为电影也是当前影市的一大现象,从去年获得4.5亿元票房的《同桌的你》到今年的《栀子花开》《爱之初体验》等,经典歌曲已经变成IP电影的新金矿。

 

“将原来的互联网剧、话剧、流行歌曲整合到电影里面,这样追逐情趣、情感到情怀的过程中要大量借鉴流行元素,这种情况下,他们对电影本身丰富的形态有贡献,但对电影美学本身的贡献并不大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的话给电影跨界热带来一些冷思考。

 

 

 
诚然,跨界人才、跨界元素的涌入给中国电影带来新力量、新形式、新趣味,但良莠不齐的成绩单也真实地反映了观众的态度。拍电影不是“玩票”,成功跨界也绝不是“碰运气”,唯有真正用心的跨界者才能做到既“跨过来”又“扎下根”。

 

“小镇青年”成为电影文化新族群

 

在10月份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,吴京调侃其自导自演的作品《战狼》的票房佳绩代表“小镇青年的胜利”。“小镇青年”这个简单粗暴的称谓泛指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人,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的“都市青年”。

 

中国的电影市场一度由少数都市白领的趣味所决定,而随着这一娱乐形式的逐渐普及,越来越多的普通小镇青年和消费者有了话语权,小镇青年成为中国电影文化新族群。

 

艺恩咨询的统计显示,在内地票房榜首《捉妖记》的24.39亿元票房中,一线城市的占比低于20%。也就是说,二至五线城市中的“小镇青年”贡献了八成票房。

 

而近期大地影院联合艺恩发布的《小镇青年白皮书》中的数字则更为直观:从2011年到2015年前三季度,一线城市人次份额由25%下降到18%,此消彼长,二线及以下城市人次份额由75%提升到82%,其中五线城市人次份额5年提升了8%达到17%,已逐步赶超一线城市。小镇青年,忽然就站在了中国电影的风口浪尖。



这一文化族群的崛起并非偶然。近几年影院建设、电影放映渠道的下沉都给小镇青年提供了崛起的市场缺口。纵观2015年前三季度,有79%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,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激发了当地的观影热情。市场是连锁的,二三线城市如今已然成为电影的宣传重地,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小镇青年的影院消费。

 

“都市青年”以高高在上的姿态,把“小镇青年”戏称为“烂片神助攻”,划归为对立阵营。诚然,都市青年爱文艺片、进口片,而小镇青年则最爱本土制造,但在分众各赏的自由时代,没有审美高下,只有趣味分化。随着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、高学历人才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,都市青年与小镇青年在学识上、审美上的差异日趋缩小。

 

电影观众的划分,也体现了市场对观众的重视。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,如何创作出优质类型化电影,满足中国观众的分化趣味,正向表达普世情感,才是当下要义。

 

互联网改变电影的生产消费方式

 

无论是跨界电影的流行还是小镇青年的崛起,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渗透。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力量集体进军电影市场的元年,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电影模式,重塑电影产业;BAT互联网公司进军电影,重构产业地图。2015年,互联网与电影进一步融合,渗入全产业链。

 

互联网不是工具,而是现代社会的操作系统。现在,这一操作系统正在改变电影的生产消费方式。

 

原本制作一部电影会有很多的“资源屏障”,现在互联网正以各种手段将它们一一打破。“众筹”打破资金屏障,给中小投资电影、新人电影带来福音。此前,阿里巴巴“娱乐宝”、百度“百发有戏”均通过各自的玩法试水电影众筹。浦发银行也参与出品《港囧》,还筹建“小浦娱乐”众筹平台。“大数据”打破信息屏障,可以更加精准地捕捉观众趣味,为网络IP重生指引方向。

 

在线售票、预售、社交平台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方式也正在改变电影的消费方式。据微影时代CEO林宁介绍,今年国庆档,从微信和QQ平台上购票的用户已经覆盖了中国整体票房的25%。

 

 
 
互联网还带来一个透明的时代,如果电影确实好,短时间内就能触达用户内心,对中小成本电影是利好的消息。近期一部小成本电影《心迷宫》就通过微影平台找到了精准的用户和触达,虽然票房不尽如人意,但赢得了好口碑。互联网已经将观影变成了一种日常交往的方式、日常交流的话题,变成一种生活方式。

 

“我们要强调‘大电影’观念,以电影为本体,‘+互联网’‘+新媒体’,而不是被它们所‘+’。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呼吁。当一种热潮变成“唯XX论”时,就到了要崩坏的时候了。

 

当下,“唯互联网论”“唯IP论”来势汹汹,不断冲击着电影本体。如何让互联网为电影服务,而不是变成统治者,是电影人该慎重思考的问题。

 

浮华背后:一时精彩还是产业常态?

 

票房绝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尺,但我们需要用好这把标尺,发挥其导向作用。而纵观如今的一些市场乱象,票房造假新闻屡屡出现,今年最卖座的两部国产片《捉妖记》和《港囧》也都曾传出过票房造假的新闻。

 
 
 
据了解,迄今为止偷漏瞒报票房的手段不下20种,有的影院偷漏瞒报票房一年能达到千万元。今年5月3日,导演高群书写下一条微博:“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票房三天能过亿的电影吗?”一语道破了业内“买票房”的不争事实。

 

在已取得的381亿元票房中,到底存在多大的水分?如何沥干票房水分?以国家立法来形成制度规范,也许提供了一条解决渠道。日前,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了《电影产业促进法》草案,不久后票房核算和造假惩罚将有法可依。

 

一直关注电影法相关进展的资深律师卜超霞表示,从长远看,虚高的票房会产生电影市场的泡沫,影响电影的正常发展。对票房造假行为的罚款,实际是为了保护电影市场的长期发展。

 

在2015年度票房榜上,前十的国产片有6部,分别是《捉妖记》《港囧》《夏洛特烦恼》《煎饼侠》《澳门风云2》和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,除了《大圣归来》,其余5部都可谓“内容为王”的胜利。

 

这一现象说明,现在的观众不再一味去追求大制作、大片,但似乎又会引向另一个极端:重文本而轻技术。今年9月底,中影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协议,好莱坞大片配额将进一步放开,甚至取消配额。面对“狼来了”的局面,国产影片该如何应对?是否要放弃“动作片”“科幻片”这些以技术为先的阵地?

 

“最好的电影是让观众身临其境,变成他的故事,这离不开技术。”万达集团副总裁叶宁表示。电影迄今已经走过了120周年,纵观这一艺术形式的百年演变,也正是一部以技术变革求生的创新史。

 

电影生命的延续需要好故事,更需要新技术。因而即便诸如《九层妖塔》之类的电影,故事讲述上欠佳,但对CG特效技术的探索应用等依然值得鼓励。不少业内人士表示,期待接下来新技术能给电影带来另一股新力量。

 

这些大量涌现的电影新现象、新力量能否成为常态,还是一时的所谓“精彩”,还有待时间检验。可以说,中国电影正处于最单纯、最原始的状态,不成熟,但很可爱,充满着生机和活力。当淘宝“双11”用两小时就实现成交额超330亿元时,电影人当然不甘心需要三个季度才达到330亿元票房。未来市场很大、变数很多,空间广阔,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