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影从无声、单机、黑白影片到高科技、大投入、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,走过了漫长又曲折的发展之路。近五年全国观影人次从 2012 年的 4.7 亿增长至2016 年的 13.7 亿,观影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娱乐方式之一。随着电影行业的飞速发展,电影放映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,不同的放映手段存在不同的放映目的和市场效果。本文将就电影放映的三种手段,点映、展映与首映,探讨其区别及意义。
首先,三种放映形式的定义分别如下:
-
展映:以展览为目的而放映(影视片);
-
点映:在个别地方影院,预先放映未正式上映电影;
-
首映:新拍摄的电影首次公开在电影院放映。
展映电影配合活动主题 经典值得多次呈现
电影展映通常作为一个活动,或某一活动的组成部分出现,因此展映影片与活动主题密切相关,相辅相成。目前展映活动主要存在于政治教育活动和国内外电影节中。展映的影片可以是未上映的影片,也可以是正在上映或者曾经上映的影片,其目的是把优秀经典作品再次呈现给观众,树立行业标杆,给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最大的尊重。
例如,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经典影片展映活动,目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,挑选了《百团大战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大火种》《终极胜利》等七部影片,连续七天共计放映70场经典主旋律电影,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。①
又如,于今年的10月28日举行的2017平遥国际电影展,立志成为一个发掘优秀电影作品,聚集杰出电影人的专业平台,遴选出部分国内外优秀影片进行展映。展映影片包括开幕片冯小刚新作,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《魔方》、美国大师理查德·林克莱特新片《最后的旗帜》、北野武最新力作《极恶非道·最终章》等年度重量级影片。
▲冯小刚新作主创团队亮相平遥国际电影展
点映指导电影发行 多种策略需因地制宜
点映在好莱坞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,在中国始于2002年的《英雄》。当时,张艺谋为了让《英雄》有资格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,提前在深圳举行了为期7天的点映。 此后,不少电影开始尝试进行小规模的提前点映,通常会邀请一些意见领袖、媒体人士及小部分观众,主要为提前扩散影片的口碑。
对于好莱坞来说,点映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发行。由于美国各院线之间已实现影片的差异化放映,对于制片方而言,点映除了营销推广、媒体策略的必要步骤之外,对发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,也有重要意义。
目前,除了配合参赛之外,国内电影点映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出于宣传营销的目的,为了让影片的口碑抢跑,给影片制造声势;二是为了抢夺排片。在如今的电商时代,各大发行公司联合电商,将原本零星的点映,升级成为规模达上万场的“提前公映”。这种覆盖黄金场次和高票房影院的点映,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行手段。②
对于一些高质量喜剧片、文艺片和艺术片,点映能提供一些重要的市场指导意义。例如影片《卧虎藏龙》在发行前进行点映,通过问卷调查,发现这部片子发行时不能主打主流市场,而是针对中年知识分子阶层,文化精英,因此把他们锁定为第一部分核心观众。通过第一批观众口碑和票房数据,《卧虎藏龙》逐步有序的扩大目标观众群和上映银幕数量,针对性扩大发行规模,最终在奥斯卡获奖。
针对不同类型的影片,点映的策略也有所不同。“精细化”点映主要是为了贴近影片特色,锁定目标观众;“大规模”点映的重点在于争取三四线城市观众,例如,曾经创造出《大圣归来》票房奇迹的“自来水”,背后也有点映的功劳;另外,“长线点映”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尝试。③
然而,点映未必能为所有的片子带来更好的票房,对于部分口碑不能确保超出观众预期的影片,点映并不是救命良药。例如,影片《港囧》点映后,口碑没有超出预期,因此放弃了大规模的点映,与之前的《泰囧》相比,大有不同。《泰囧》在上映之前,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点映,并获得了不错的预期。
简单来说,过度追求点映,不仅会增加影片的盗版风险,也会提高宣发成本。在线选座商的大量票补,有可能影响片方正确评估影片的宣发效果,甚至造成观众人次的过度消耗,让票房后劲不足。而点映场次的恶性竞争,也让影片的“档期”概念遭到挑战。④
首映活动助推电影宣传 创意紧贴内容回报更高
目前大部分电影在首映时都会举行首映式,作为电影宣传的一部分。在首映式中,电影的主要演员一般都会出席,而且还会与观众发生互动。在这期间,媒体记者可以近距离采访明星。在仪式结束后,一般会播放电影,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马上会全球公映,能在首映式看到电影的毕竟是少数。另外,同一部电影往往会再多个国家分别举行首映式,尽管这些首映式并不是同时举行,但也不可能让演员们在两三天内走变全球,因此往往会有一些配角前往非主流国家。
各种形式的电影首映式已经逐渐成为宣传阵地上的重要一环。在美国,电影首映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,更是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,是人们娱乐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和发挥。美国专门从事好莱坞电影首映式策划的PSWW公司的Dan Kough先生表示,现在在美国,几乎每个电影都要做首映式,不管是小成本影片还是大制作的大片,而首映式的成功与否几乎和电影的票房成正比,首映式如果成功,造成的轰动效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,而如果一个首映式搞砸了,也会对票房产生直接的冲击。⑤
中国电影首映式的尝试紧跟好莱坞的步伐,影片《如果,爱》,耗资3000万举行“首映礼”;陈凯歌的《无极》请超女总导演助阵,宣传影片,打造平民娱乐,耗资以千万元计;张艺谋的《千里走单骑》,首映场地选择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,还不惜重金从加拿大运来一座超大型魔幻剧院,耗资2000多万为影片造势。之前的《英雄》,更可以写入中国首映式的教科书,接二连三地推出包机、邮票首发式、人民大会堂首映等一系列宣传活动,最大可能地吸引了全国人民对一部电影的关注,营销费用也从国产片区区一二百万甚至为零,一下飞跃了几个台阶提高到1500万。它让中国电影人看到电影大投入、大营销、大回报的模式。
然而,相比于中国大片首映式普遍采用的“烧钱”模式,国外电影首映式已经意识到策划、创意和制作的重要性。与其要花大笔的广告费去做宣传,倒不如设计个别出心裁的首映典礼,不仅比起生硬的广告更有说服力,也比广告更直接和有价值,也在很多时候令明星演员们和影迷有了亲密接触。各种大片的首映式,虽然豪华、气派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,但却坚守着一条底线:从内容到形式都紧紧围绕着影片进行,和影片无关的宣传坚决不做。
也就是说,电影首映式不能脱离电影文本而单独存在,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十分牢固。无论电影首映式怎样的五花八门、色彩斑斓、怎样的吸引观众的眼球,都要为电影文本本身的传播推广做好先期铺垫,并且创造环境,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意义所在。⑥
结语
总结来说,点映与首映都是电影宣传中的一环,由电影发行团队策划和执行,而展映是主题活动中的一环,由活动方挑选符合主题的影片。点映与首映的意义在于宣传电影,通过与观众深度接触来更好地制定电影发行策略,以取得更高票房。而展映的意义在于,通过放映影片起到活动期待对观众实现的教育意义,以及渲染现场氛围,彰显活动主题。
(图片、数据及有关资讯源于网络,归其权利人所有)